另一種「論戰」!

第一,歷來年輕學者挑戰成名學者,都不是甚麼出奇事。比如:早年「梁燕城挑戰李天命」和「陳文鴻批評張五常」等,都是一時佳話,鬧得大學校園「熱烘烘」。其它層次不說,從心理分析角度看,這就是社會性的「殺父情結」表現,即:一代新人嘗試「奪權」。
第二,當年「梁燕城挑戰李天命」一戰,明明是「挑釁」,但最令站長反感的,是梁燕城筆下,總是口聲聲「老兄」。這與今天「沈旭暉批判呂大樂的方法論」一樣,沈旭暉也口聲聲說「呂老」。
第三,站長也不太明白的。又不是在學術園地,為甚麼要用上「方法論」這麼複雜的觀念,與及使用這麼多的「學術用詞」呢?是真心想「知識普及」抑或是「希望大家不明所以」?幾年前的陳國偉更奇怪,企圖用「思考方法」破「思考方法」。不知是否想學金庸筆下的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張無忌於光明頂上,以「龍爪手破龍爪手」的邏輯,給李天命下台階?
第四,沈旭暉筆下曾強調呂大樂某些「二分法」過時,但偏偏沈旭暉全篇的「方法」,也就是把他自己的年代與呂大樂的年代方法作「二元對立」。其實看過呂大樂的文章的,也應該知道那祇是一篇「意見」類文章,用不著拆解其「方法論」的。但就算是這樣也好,站長也不覺得呂大樂的分析會「錯」。原因是:按照呂大樂的分析,的確會出現呂大樂所預期的結果。而按照沈旭暉的分析,也的確會出現沈旭暉所預計的結局。〔這倒頗符合佛學華嚴宗的「境隨識變」的說法。當中,沒有絕對的對、錯、真、假。也像心理學裡所說的「自我完成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,自圓其說。層次再深一些,兩個人根本就在使用著不同的「範式」(Paradigm),各自成體系及論述,互不統懾,互不相干。〕
第五,沈旭暉的文章中,也曾質疑主流傳媒的影響力與滲透性。剛巧,呂大樂與他的文章都先在主流傳媒中發表,才引起了我的關注。但話分兩頭,我亦僅在自己網絡上的地盤來發言、回應。這亦即他二人都各「半對半錯」。
第六,這涉及人口數字與所屬的「年代立場」。「八十後」(出生)的,總會覺得沈旭暉的文章精采、過癮,若用網上投票,沈旭暉會贏。但「二十一世紀前」(大學畢業)的,卻不會覺得呂大樂有問題,會在心裡暗暗認同呂大樂的說法。
事過境遷,站長亦已經是刻意這麼遲才應學生要求,循例下幾筆,希望幾位學者不必介意!況且,站長倒想有人撰文批判自己……。
相關文章:
http://www.sosick.org/forum/viewtopic.php?f=24&t=19367
http://exchristian.hk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3166
http://commentshk.blogspot.com/2010/01/blog-post_19.html
http://commentshk.blogspot.com/2010/01/blog-post_185.html
站長最新文章《再談富士康奇案》,請到:思考與學習 > 站長雜談
歡迎網友轉載,但請標明出處!
標籤: 沈旭暉、呂大樂、陳國偉、李天命
0 則留言:
發佈留言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<< 首頁